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為什麼要辦親子共學教養實踐班?

[撰文:郭駿武]



十年前,921大地震後約三年,我接任台中屯區與海線社區公民大學的主任,那時百業蕭條,社區的許多媽媽因為大地震的關係,有的失去了工作,有的很難找到工 作,於是由社區公民大學向當時的台中縣長廖永來提出『社區托育媽媽培訓計畫』,由社區公民大學負責培訓高中學歷以上的媽媽、發給專業托育證照,結合社區與 學校,提供社區媽媽們二度就業的機會與管道,我們總共培訓出約300多位的媽媽投入社區托育的工作,一方面讓放學後的孩子們不必冒險到未立案或違法的安親 班上課,一方面也讓媽媽們能夠二度就業,補貼家用。




當時我負責規劃、帶領所有的認證課程,媽媽們必須取得18個學分,才能申請面談、口試取得證照,在長達一年授課的過程中,我有幸跟著這群媽媽們一起討論教養、一起成長,一起發現那隱含在家庭中各種關係下的教養困難。



父母在教養上所遇到林林總總的困難,很多人都認定源自於『孩子的偏差行為』,因此,總想要找到好的或適合的教養方法,但是當父母費盡心力與金錢,上遍各式父母成長課程、買遍各種教養書,卻不見任何成效或孩子的改變時,孩子長大了,但親子關係、孩子的學習卻不見得有改善!



於是,我思索著,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教養的困難其實不是源自於『孩子的偏差行為』,而是來自平常親子互動生活的累積呢?『家庭教育』指涉的其實不是父母有沒有教小孩,而是平常親子生活的互動,累積了究竟是人的正向發展還是負向的壓抑呢?



有 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父母去上各種成長課程時,因為單向的授課內容,父母只能聽到那美好的經驗或方法分享,回到家之後,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卻完全使不上力 呢?父母上課時,急於解決眼前的教養困難,片面擷取描述孩子的行為問題,是否反而忽略了親子生活的互動過程所造成的累積?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教養書中美好的例子都有其家庭相關的搭配、環境因素,而這些因素有時卻連作者都可能視而不見呢?而書中美好的教養例子所呈現的教養價值觀是符應了父母原來的價值觀,還是因為批判、辯證而澄清了原來的教養價值觀呢?



擔任二十年的親職講師,面對無數的親職教養問題,我有很多的反思,如果不是脈絡的分析孩子的行為問題,如果不是觀察孩子的整體狀況,任何給出的建議都只會是切片式的意見,或許可以安父母當下的心,卻無實質助益!



最近五年我是專職的奶爸,帶著孩子玩樂、生活、學習,不僅僅要隨時敏感孩子的行為與心理,還要學著敏感自己的狀態、反思自己的價值,出門在外更需敏感週遭的 環境與社會價值的變化。但是難道父母只能單打獨鬥的付出教養心力,面對封閉的家庭空間,身處四面楚歌的傳統教養環境,進行隨時被抵銷的正向教養互動嗎?



於是我們結合有共同理念的父母組成親子共學團,父母們彼此協助、相互學習、相互支持,有了面對孩子的教養價值互相辯證的夥伴。而孩子也在一個加乘好幾倍的平等與尊重環境下練習互動、自主學習,發展自我的潛力與特質。



經過兩年多的實驗與實踐,我們從父母自己的身上,孩子的發展中看見更多的可能性,來自台灣各地要求協助成立親子共學團的聲音不斷,讓我們不能僅僅是獨善其 身,所以規劃出有系統的、反思的、實踐的課程與計畫,推動親子共學的理念,讓有心想參與親子共學的家庭,一起參與、一起分享我們的成果與未來!



親子共學父母教養實踐班安排4堂初階的課程,一方面一起探討父母解讀孩子行為的背後,父母的教養價值觀與態度如何形塑了孩子的人格與反應機制,一方面透過觀察孩子、實踐的互動,微調每天生活中的小細節,讓每次與孩子的互動,都能產生強化孩子學習動機與動力的累積!



全部的課程不收費(只收保證金,希望大家能夠全程參與),沒有報名費的金錢門檻,只讓大家在參與課程結束後,自主衡量自己在課程的收穫與經濟條件下自由樂捐,我希望這樣的開課方式能接觸到更多的中產與弱勢階級的家庭,一起面對教育商品化的社會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